新安医学发源于古徽州,始于朱元,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其区域优势明显,流派色彩浓厚,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新安一隅,地灵人杰,新安医学以名家众多著称于世。
吴崐是明代著名的新安医家,著述甚丰。其《针方六集》一书运针用药重视气血的作用,特色鲜明,不论理论价值还是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都非同一般。本课题组从审气保元、候气得气、祛除败血、气血有异、气血和调等多个角度,分析其运针用药特点。
具体举措或论文亮点:
1.审气保元 吴氏认为针法审气保元有三,第一,“寒热风阴,天气之乖和也;饥饱醉劳,人气之乖和也。如是者皆不宜刺。”第二, “用药以元气为重,不可损伤”“用针亦以元神为重,不可轻坏……盖药之过剂,针之过法,皆足以损人也。”第三,“善药者,必察病人形气色脉,而后用药……善针者,亦必察病人形气色脉,而后下针。”
2.候气得气 吴氏认为,第一,临床运针用药,强调候气施治,行针时要做到得气;第二,他对候气施治又有所发挥,病在阳分,必候其气加在于阳分乃刺之,病在阴分,必候其气加在于阴分乃刺之;第三,他还将人体与自然紧密联系,指出根据天干地支五行之法,推测人体脏腑孔穴开阖之时,来进行针刺;第四,其指出得气就像人有胃气一样,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针刺得气才能起到效果。
3.祛除败血 吴氏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认为恶血留于经脉,日久会成痹症,故从祛除败血角度运针用药。针对败血,吴氏认为要通过针刺将其排出体外,不可久留于经络,否则将久则为痹。此外吴氏根据败血所在病位的不同提出不同祛除败血的治法。
4.气血有异 吴氏认为,第一,临床针刺时,有时需辨清营卫气血,做到针刺有度;第二,根据脉象、经络、形体胖瘦的气血不同,临床针刺也有差异。《开蒙集》曰: “又诸经气血,为病不同,四时肥瘠,浅深亦异。病在气分及形瘠者,宜刺浅;病在阴分及形肥者,宜刺深。”
5.气血和调 吴氏认为,在行针时要认识到经气、邪气、谷气的不同,用药要分清辛热、辛温、辛凉的差异,临床要从气血和调角度运针用药,重视气血,才能匡扶正气、调动全身气机,通过气能运血、气能统血的原理,达到气血双调的目的,从而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论文信息概览:
安徽中医药大学邢赛伟是本论文的第一作者。通信作者为王茎教授。该研究获得:安徽中医药大学2020年创业项目基金:202006170308的资助。该论文发表于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1月第44卷第1期。
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