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研究
王茎教授研究团队在新安医家吴崐《医方考》气血理论思想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更新时间:2021-01-08 点击次数:

吴崐乃一代宗师,其学渊识广,是新安医家的缩影,其身上体现了厚重的新安文化底蕴、求真务实的治医态度和开放兼收的学术精神,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代表著作有《医方考》《脉语》《素问吴注》《针方六集》,其中《医方考》是方剂学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现今仍是指导方药临床的伟大著作,书中的气血理论思想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发掘。

吴崐在临床上谨遵内经之旨、丹溪之法,如在《医方考》中详细描述了“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方”“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方”的应用,为后世医家学习气血理论、治疗中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临床上吴氏强调气血调和的重要性,形体既充,百邪则不得入,天命方可长。本课题组对《医方考》中所体现的吴崐的气血理论思想进行探析。

具体举措或论文亮点:

1.以气为主,审因论治(1)气为首务,尤重元气:吴氏认为元气是万物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元气一旦衰败,则万物不生,人体也会处于病理状态,其强调临床医生治病时,应当以顾护元气为首务。此思想于独参汤中有良好的体现。(2)四诊合参,详辨气虚:擅补中气,临床补气又尤其重视中气,如六君子汤。(3)注重七情,善行无形之气:吴氏对七情致病有独特见解,认为七情不调可致气病,七情之气与痰、血、积、食等有形之邪不同,痰、血、积、食多着落于机体某一处,而七情之气属于无形之气,其聚散无常,可分布在机体的各个部位,临床上变化多端、不易捉摸,需紧密结合情志因素,从而运用相应治法,如二十四味流气饮的分析。

2.调和营血,方与证合(1)阴血易亏而难成,尤重补血:临床注重滋补阴血,其认为药物之所以能发挥补血作用,非药物直接生血,而是通过和调五脏功能来发挥滋补阴血作用。此观点在四物汤中有较好的体现。(2)血热出血,当分虚实--认为血热出血当责之于火,血热迫血妄行,使血不归经。强调血热出血以热为本,血为标,临床去其热,则血不必治而自归经矣。但吴氏又指出血热有实火、虚火之别,2种治法不同,不可混淆,并说明了实火、虚火辨别之法。(3)病在下者,引而竭之--吴氏认为下焦之病,多为湿热为患,而久病必瘀,提出治疗下焦之病当以“通”“凉”二字为法。此思想在小蓟饮子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3.治病求本,气血同治(1)营卫气血,宜调不宜病:吴氏深受以上经典的影响,认为营阴在内、卫阳在外,二者相互络属,宜调不宜病。若血一不调,则营血不能守护于内,反而运行于外,则血就会衰败,随之气宜衰败矣,故吴氏提出:“气血,人身之二仪也。气为主而血为配”,方如八珍汤。(2)气血互生,一虚俱虚--吴氏认为“血者气之守,气者血之卫,相偶而不相离”,气血互生,不可分离,二者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如用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身热时倍用黄芪。

论文信息概览:

安徽中医药大学邢赛伟是本文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是王茎教授。论文发表于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12月第6期。

论文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1&filename=GSZX202006008&v=e%25mmd2BSBm2PKsqbVg3QHhGseUG3wgDTsXK1jzgoVtMbTIzzMh5UmTaaUMYfngcuVHs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