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中医药大学 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网站
实验室主任
许钒,博士研究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一流专业药学专业负责人,安徽省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学科带头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徽省中药复方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安徽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担任北京长江药学发展基金会中医药与天然药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药学(中药学)专业认证专家。围绕传统名方、中医理法方药理论及疑难疾病开展研究,注重中西结合、医药结合、学科交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承创新项目等课题10余项。初步揭示了内皮糖萼可能是“血不利则为水”的关键介质,进一步明确了该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当归芍药散活血利水的作用机制,形成了以经典理论为指导、以经典名方为工具、以难治疾病为研究对象,多学科结合研究中药复方的特色。近五年在ADV MATER、PHYTOMEDICINE、J ETHNOPHARMACO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 50 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实验室副主任
童佳兵,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新安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安徽省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安徽省卫生健康杰出人才,中医药防治肺系重大疾病应用转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肺病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安徽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药学会呼吸病药物研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主任委员(青年委员组),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肺病专委会副理事长,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主任委员等。 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年,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先后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最美医生、安徽省新冠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心动安徽 最美人物”等称号;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安徽省科技成果4项,全国中医药博士优秀论文一等奖2项。
胡建鹏,教授,博导。中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全国第四批中医优才,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安徽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所属“新安医药研究与开发”获第二届省十大优秀“115”产业创新团队。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安徽省杰青项目1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与新安医学研究。
王茎,教授,博导。安徽省灸法研究会副会长,世中联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三十余年,参编学术专著多部。主编教材2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安徽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中管局新安医学传承创新项目1项,参与国家973项目“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免疫研究。
储全根,教授,博导。获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安徽省名中医等称号。任教育部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二类、三类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主编十三五、十四五全国规划教材3部,发表论文90多篇。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安徽省中医药科技三等奖1项。主要从事新安医学、《伤寒论》及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
杨文明,教授/主任医师,博导。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岐黄学者,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获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主编“十四五”、“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5部,主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15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神经变性病和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实验室秘书: 苏婧婧、王萌
联系方式:0551-65169752/65169793